学懂经典
父母生活上有需求,我们要赶紧满足,但不是说父母喜欢打麻将,就给他买一个麻将桌。当然,也不是不给他买麻将桌。到底买不买呢?要看具体情况,要真心为父母考虑。经典最强调的是存心。真为父母好,买麻将桌也是对的。否则父母的精神无所寄托,他会非常难受。打打麻将,消磨消磨时间,对有些人是很合适的。如果你发现有一个更好的可以寄托精神的地方,比如劝他去上老年大学,那当然比打麻将好。但前提是父母要愿意。所以这个"应勿缓"到底怎么应,不那么简单。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我们的心不要老想着主动做事,而是要体察父母的需要、他人的需要。这个需要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就像有些人分析市场,新产品还没出来,并不说明市场没有这个需要,那是隐性的需要。只要你把产品搞出来了,宣传到位了,他就有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弟子规》谁不需要呢?人人都需要。只是他还没了解到《弟子规》的好处,还没了解到人生最本质的需要。你说,谁不想离苦得乐呢?人人都想。只不过他还没有把离苦得乐和《弟子规》联系到一起,所以有机缘的时候,我们发现他还能接受,就让他看一点;不能接受,那就到此为止。这种态度和方法不就是恬淡虚无吗?
再进一步说,恬淡虚无不也就是天人合一吗?自我意识很强,怎么可能天人合一呢?天人合一是完全顺应天道、没有我见的一种境界。这就要求将自我淡化,乃至于完全忘我。天人合一难道不就是万法平等吗?万法平等难道不是中庸平和的心态吗?如何才能使心态平和呢?不通命理,不能知命立命,心态能平和吗?心态平和的人,谁不谦恭自省呢?以上种种的落实,不就是转凡成圣吗?转凡成圣的人,做事不就是无为而治吗?以无为法来治国平天下,难道不能协和万邦吗?协和万邦走向极致,不就世界大同了吗?由此可见,学懂了经典,自然就能一以贯之,自然就能化繁为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