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如何重建书香门第,培养优良家风
书香门第是我们对于一个人拥有优良文化渊源家庭的最好描述,在这个全民不看书的时代,他已成为遥远的追忆和我们念念不忘的家庭理想。气质和教养从何而来?什么是种瓜得瓜?什么是王侯将相亦有种乎?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证明,中国式的书香门第为家族的兴旺和传承提供了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让我们一起来重建书香门第,不仅是为了自己和家族的未来,更是为国家的长久和谐与繁荣。
什么是书香门第
家中数代人收藏并诵读中华文化经典,设立天地圣亲师牌位,践行中华传统礼仪,订立家规,树立家风,有良好的儒家道德教育的家庭,可称之为书香门第。在大量书籍中放置了芸香草和樟木片以防蛀虫,故名“书香”,家中收藏、诵读、践行中华义理经典,是为书香门第的最主要特征。著名社会学家金耀基先生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之落根处在家,中国文化复兴之着力处亦必在家”。在中国的传统道德范畴中,家庭伦理占据主要位置。儒家将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五种人际关系称为“五伦”。《礼记•礼运》中提出“十义”,即“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书香门第的瓦解是近现代中国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导致家教缺失,家风败坏,丧失了家庭的伦理,丧失了家庭的温暖与关怀,使许多人成为无家可归的人。
书香门第在现代的三重打击
中国的书香门第在近现代社会经受三重重大打击。
第一重打击是书香门第被摧毁。
存在于社会上层的书香门第,在革命风暴中受到致命打击,在长期的政治运动中完全摧毁。书香门第的成员受到镇压、批斗、侮辱,精神受到严重摧残,家谱、家中书籍、字画、古董、家具、住宅、牌位、陈设等构成书香门第的要素几乎被彻底消灭。革命是需要的,但在革命的进程中应当保护好也可以保护好书香门第,正如解放北平时要保护北平的文物一样。问题是当时的人抱着“同传统彻底决裂”的错误观念,没有保护文物,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
第二重打击是传统家庭伦理观念消失。
长期推行的反传统的教育,在家庭中推行的反封建斗争将传统的家庭道德观念摧残,在家庭中推动的阶级斗争,要求出身不好的青年要背叛家庭,使家庭关系极度混乱。倡导公而无私而减少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傅斯年说中国的家庭是万恶之源,大量的文学作品,都在宣扬家庭的罪恶 ,如《家》、《春》、《秋》及鲁迅的杂文等。
第三重打击是西方文化的冲击。
改革开放以后,通过对外的密切交往,通过报刊媒体,通过互联网,西方垃圾文化严重影响中国,性解放、高离婚率、单亲家庭、未婚妈妈等现象迅速在中国蔓延。现代生活方式的严重西化,也使得传统的书香门第丧失了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例如,住房的西化及家内装修、装潢的西化,很少有家庭在西化的房子中设立传统的牌位,也很少悬挂书法、国画。西方的平等观念进入中国的家庭,如果不同中国原有的家庭伦理和家庭角色相结合,完全抛弃“长幼有序”、“父慈子孝”、“男女有别”等传统价值,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在父子之间讲平等就丧失了父母的威严,在师生之间讲平等而丧失师道尊严,孩子缺乏对长辈的敬畏,缺乏感恩之心,夫妻之间进行利益算计。《世界伦理宣言》讲“男人和女人应该是权力平等的伙伴”,将家庭设计为一个普通的社会组织,夫妻之间完全是一种契约关系。契约关系的形成,首先在于选择,但是,从自然人性这一角度上讲,父母无法选择子女,子女也无法选择父母,夫妻之间一旦做出选择就不可轻易更改选择。故,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不能转变为单纯的契约关系,而应当主要是天伦关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夫妻之间的关系更不可能实现权利与义务的平衡,每个人的付出不可能得到相应的回报。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体现的是慈爱,而不是以取得子女的回报为条件;子女对父母的付出,体现的是孝道,而不是取得父母的对等回报为条件。妻对夫或者夫对妻的付出,也不能以取得对方同等的回报为条件,体现的是夫义妇贞之道,体现的是夫妻恩情。
如何重建书香门第?
第一、泛书香,兴读书,建书房。
收藏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家中无论大小,均可设置成书房,为保障其神圣性和书卷气,书房不得用作他途,也不得与其它功能合用。每日无论多忙,均得安排时间在书房看书,诵读经典。书房需合理合规布置,学习需端庄肃静,琴棋书画均可合理搭配。
第二,重家教。这里的家教,是指家庭的道德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威严慈爱”,既庄重严肃,又有慈爱之心;“父严而子知所畏,则不敢为非,父宽则玩易而恣其所行矣。”(《袁氏世范•睦亲》)“言传身教”,长辈既能用正道加以引导,又能以自身的行为举止给予示范;耳濡目染,良好的家风熏陶家庭成员,少看电视电影,多读圣贤之书,多听民族音乐,远离游戏,禁止毒品。“习性养成”,“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当家长言行不一时,子女面对家长互相背离的言与行,更多的是模仿其行为,而不会接受其教导。许多家长因为没有接受经典教育,并不明白经典所载的人伦道德,许多人不知道如何教导孩子,只会向孩子施加学习的压力,灌输不良的世俗观念和做人的技巧。
第三,兴礼仪。与家庭相关的礼仪有祭祖礼、生日礼、婚礼、丧礼以及各种传统节日礼仪。中国北方四合院体现的就是儒家家庭伦理道德。在装潢中运用中国传统的图案,运用传统园林艺术,回归自然,回归传统。
第四,立孝道,重人伦。孝为人伦之始,百善孝为先。华传统孝道是中华文化最大的特色,孝道使每一个为父母者都得到了应有的赡养、尊敬,获得做人的尊严。中华孝道是社会伦理的基础。《论语•学而》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父慈子孝的家庭环境中,培养仁爱之心,培养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风尚,培养出国家、对民族的忠诚,“推此孝顺之心,扩大为民族感情,为民族尽大孝”。
第五、修宗庙,复祭祀,订礼乐,续家谱。以宗庙、祭祀、礼乐和家谱等表现形式恢复中国人慎终追远的传统。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第六、建书院,改大学,立学规,复教化。恢复和重建书院,发挥其重视德业,修身为本,明道为纲的书院精神,培养以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新生代现代公民,从目前社会的纯粹生存之学,补上生活之学与生命之学这一篇章,从纯工具之学补上成人之学。
第七,树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在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共识性的道德观念或集体约束,是家族的总纲领,指导和规训着每一位家族成员的生活和行为.是一个家族开展教育的起点.• 家风不仅仅是道德教化的口号,还是家族精神的体现,通过代代家族成员具体的行为而践行和传承。家风实际是一种经过历史积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
家风败坏,导致政风败坏,家庭成为腐败的诱因、动力,夫妻、父子成为共犯。如赤峰市市委原副书记、市长徐国元、李敏杰夫妇,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韩桂荣夫妇,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德、田雅芝夫妇,云南省原省长李嘉廷、李勃父子,河北省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程维高、程慕阳父子……每一个贪官的背后,往往都站着一个“贪内助”。曾国藩指出,“居家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良好的家风,制造到良好的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有利于道德品质的保持,是幸福的保障。好的家风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坏的家风可以使孩子走上歧途。
第八,订家规。“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风的传承需要落地到家规、家约、家训等劝谕或规范。家规是家庭里的成员要共同遵守的言行标准和基本准则。 最著名的四大家训是: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宋人司马光的《家范》、南宋袁采的《袁氏世港》和清人张英的《聪训斋语》。我国古代第一个系统论述家庭教育的是北齐颜之推,他著有家教专著《颜氏家训》。朱熹著有《童蒙须知》,有这样的训示:“大抵为人,先要身体端正。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洁净整齐”;“凡为人子弟,当洒扫居处之地,拂拭几案,当令洁净。文字笔砚,百凡器用,皆当严肃整齐,顿放有常处。取用既毕,复置元所。”
在近代社会,家教最有成效当数曾国藩家族,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1)勤理家事,严明家规。(2)尽孝悌,除骄逸。(3)“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4)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5)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6)家事忌奢华,尚俭。(7)治家八字:考(祭祀)、宝(以善为宝)、早(早起)、扫(清洁)、书(读书明理)、蔬(蔬菜)、鱼(养鱼)、猪(喂猪)。(8)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9)不可厌倦家常琐事。(10)择良师以求教。
第九,修妇德。中国古代对妇女的要求,主要是“三从四德”,根据现代社会妇女解放和人权平等的要求,我们主张,弃除“三从”,弘扬“四德”。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周礼•天官•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郑玄注:“妇德谓贞顺,妇言为辞令,妇容为婉娩,妇功为丝枲。”汉班昭《女诫•妇行》:“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工,不必技巧过人也。幽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犬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织,不好嬉笑,洁齐酒食,以供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节。”具体来说,在现代社会中,“妇德”:贞节、和顺、坚贞不移、忠诚、勤劳、俭朴等。“妇言”:和颜悦色、婉约温柔、不啰唆、少发脾气、无怨言、非礼勿言。“妇容”:整齐、干净、端庄、穿着得体。“妇功”:清洁家室、烹饪、缝纫、相夫教子。
十、改社区、建社区书院及社区礼堂。
未来中国城市人口将占主要部分,而基于工业化生产的城市生活和结构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生态社会的需求,传统农村的基本教育单位-私塾、书院和祠堂等在城市已无容身之地,因此将生活儒学植根于社区就显得及为重要,在社区建立社区书院,以文化来建立邻里联结的纽带。真正留得住乡愁,留得住故乡。
十一、建立企业书院,完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建设,建立企业礼堂,订企训。在企业中建立企业书院,将其作为企业价值观传导的神圣殿堂,教化员工。
中国优秀家族的家风家训:
《章氏家训》
•传家两字,曰耕与读;
兴家两字,曰俭与勤;
安家两字,曰让与忍;
防家两字,曰盗与贼;
亡家两字,曰嫖与贱;
败家两字,曰暴与凶;
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吃紧在尽本求实,切要在潜消未形。
子孙不患少而患不才;产业不患贫而患非正;门户不患衰而患无志;交游不患寡而患从邪。
不肖子孙,眼底无几句诗书,胸中无一段道理。神昏如醉,礼懈如痴,意纵如狂,行畀如丐。败祖宗之成业,辱父母之家声;乡党为之羞,妻妾为之泣。岂可立于世而名人类乎哉!
格言具在,朝夕诵思。
章氏家训》原名《太傅仔钧公家训》,作者章仔钧(世称其太傅公)。自北宋宣和二年章仔钧后裔中的一支迁至绩溪以来的800多年,《章氏家训》一直被绩溪章氏家族奉为传家之宝。
章氏子孙一直将其家训奉为修身要义、育人根本,世代恪守、世袭风范,因而人才辈出,历朝历代儒宦儒商多达百人,即便是普通百姓,也都明理好义。
晋商乔致庸家训:。
•“三戒”——“戒骄,戒贪,戒懒”。
“三忌三欲”——“气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学忌满,胆欲大,心欲小,知欲圆,行欲方”。
“为人做事,怪人休深,望人休过,待人要丰,自奉要约。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紧后松”。
“慎俭德”
乔家家规
一不准纳妾,二不准虐仆、三不准嫖妓、四不准吸毒、五不准赌博、六不准酗酒。
晋商常家家训:
凡语必忠信、凡行必笃敬、饮食必慎节、字画必楷正、容貌必端庄、衣冠必肃整、步履必安祥、居处必正静、作事必谋始、出言必顾行、常德必固持、然诺必重应、见善如己出、见恶如己病。凡此十四言,我皆来深省,书此当座隅,朝夕视为警” 。
朱子家训
•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
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
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
见穷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
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
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
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
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
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
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
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
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
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
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
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心好命又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变为祸兆。
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心命俱不好,遭殃且贫夭。
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仁道。命实造于心,吉凶惟人召。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一听命,天地自相保。
拟家规,定家训,成家风,知行合一
修诗书,订礼乐,养品性,义利合一
书香自成,门第不衰